世界上首張結核分枝桿菌蛋白組芯片,系國內“十二五”傳染病重大專項、國內863項目、國內自然科學基金項目,中科院重點項目轉化成果,廣泛應用于結核病轉化創新和病理機制研究領域。
世界上首張結核分枝桿菌蛋白組芯片,系國內“十二五”傳染病重大專項、國內863項目、國內自然科學基金項目,中科院重點項目轉化成果,廣泛應用于結核病轉化創新和病理機制研究領域。
1. 高通量:包含4262個結核重組表達蛋白,覆蓋95%的結核蛋白組。
2. 高靈敏度:檢測能力可達pg/ml樣本,需要ul血清或ug樣本即可滿足實驗。
3. 高質量:真核表達系統97%的正確率,具有>85%蛋白純度,芯片經過不斷優化升級,具有嚴格的芯片生產和實驗操作質控系統。
1. 結核病血清診斷標識物的發現和轉化
2. 藥物作用靶標的發現及藥物作用機理研究
3. 結核菌和宿主蛋白相互作用機制研究
4. 結核菌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譜的研究
5. 結核菌蛋白翻譯后修飾研究
6. 結核菌基因的相互作用蛋白的機制研究
7. 結核菌小分子/脂類等相互作用蛋白研究
結核分枝桿菌對吡嗪酰胺的耐藥性大多數是由pncA突變引起或少部分由rpsA、panD和clpC1突變引起,但也有不是因為基因突變引起,此前有報道證明在結核分枝桿菌中吡嗪酸被外排。復旦大學的張穎教授團隊用MtbProt結核分枝桿菌全蛋白質組芯片進行了吡嗪酸結合研究,并確定了結合吡嗪酸的四種外排蛋白Rv0191、Rv3756c、Rv3008和Rv1667c。
上海交大實驗室團隊發明并利用“結核桿菌蛋白質組芯片”篩選人巨噬細胞裂解液反向鑒定結核桿菌效應子的高通量方法SOPHIE(Systematic unlocking of Pathogen and Host Interacting Effectors),利用該方法發現結核桿菌重要的效應子蛋白BfrB,并揭示其抑制人體免疫反應的分子機制。
該方法最大的創新點是利用結核桿菌芯片上蛋白的位置信息,模擬結核桿菌入侵人體細胞的微環境,以裂解物混合標記進行差異篩選,并通過反向驗證夯實結核桿菌效應子的角色。